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

約翰·凱吉John Cage: 4分33秒,到底要幹啥?

4分33秒,到底要幹啥?

1952年,美國作曲家約翰·凱吉John Cage (1912-1992) 寫了一個三個樂章的作品,配器沒有限制,可以是樂團,也可以是獨奏樂器,沒有任何一顆音符,只想讓你在4分33秒內,感受 silence....沒有聲音的美好!

再追朔到法國藝術大師 馬叟·杜象 (Marcel Duchamp 1887-1968) 於1917年,把現成物小便斗重新命名,讓它變成有價值的藝術品!( 杜象解放了“小便斗” 原來的功能,賦予它新的觀點,命名為 “噴泉” 的那一刻開始,他聰明的引爆了藝術圈的海波浪!)任何不具美感的現成物,只要藝術家發展出完整的一套"概念",都能將之轉換成有價值的藝術品!

你可能不知道,杜象早在1913-15年間,曾做過聲音的實驗 ,他作曲呢!但不是寫音符,是用"觀念"作曲:“Sculpture Musicale”,他認為音樂不只是時間的藝術,更是空間的藝術!所以他讓不同的聲音來自不同的媒材跟地點,持續發出聲響(sonority)而創造了一個聲音的雕塑品!

          


這樣的觀念想法,影響了無數的藝術風潮,當然包括了20世紀音樂!古典音樂在20世紀初期,經歷了非調、12音列、新古典..等不同形式的表現,來到了二次戰後,電子音樂、機遇音樂、序列音樂、極限音樂,各種新形式的現代風格百花齊放,存在了幾百年的音樂三元素:旋律、和聲、節奏,早已被推翻的蕩然無存。而在音樂圈投下 "概念震撼彈"的,非約翰·凱吉莫屬!

凱吉深受杜象觀念藝術的影響!而顛覆的 4′33″ 出現,果然重新定義了音樂的結構跟可能性,『到底什麼是音樂?』音樂有絕對的自由,只要是聲音,都可以說是音樂,而噪音和無聲,絕對都是一種有意義的聲音。

4′33″ 想要帶給我們的,不僅僅是四分三十三秒的寧靜(要享受完全無聲的空間,真的非常困難)另一種層面上,何不感受當下環境回饋給我們的聲音: 而所有的聲音,都是不確定性(偶發的): 可能是冷氣聲,可能是咳嗽聲... 這些聲音,都可被當成大概念下的音樂。

約翰·凱吉對 "聆聽" 提出新的要求,身為聽眾的我們,也學習著新的聆聽方式,新的聲音刺激。寫了那麼長的文章,不是逼你喜歡現代音樂喔,因為要我喝下午茶時聽凱吉的音樂我也會受不鳥啦!純粹是希望大家對現代藝術不用感到卻步,可以試著理解,讓當代藝術豐富我們的視覺跟聽覺喔!

這是凱吉寫給杜象的音樂:“Music for Marcel Duchamp”
          


而下方演奏4'33"的 David Tudor 就是當年首演此作的鋼琴家。     
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解析 德布西Debussy : 黑娃娃的步態舞 "Golliwog’s Cakewalk"

德布西應該是古典音樂圈裡, 第一位使用爵士元素的音樂家, 在他去世的前一年~1917, 正是官方說法裡, 爵士樂開始出現的年代, 而德布西早在1906年寫給女兒Emma 的"Golliwog’s Cakewalk" (黑娃娃的步態舞, 在鋼琴作品六首兒童天...